花都湖治疤需要哪四步
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有颗镶嵌在城市中央的璀璨明珠——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花都湖)。 2021年12月,花都湖被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2024年,花都湖成功申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花都湖迁地保护示范区。 如今,花都湖不仅是大湾区距离机场最近的国家公园,更成为广州北部对外展示的国际生态门户。放眼望去,这里四季花开满地,远眺山色葱茏,近观湖光潋滟。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上世纪90年代,这颗明珠还曾是荒蛮滩涂,水泥生产使得这里晴天灰尘滚滚、雨天满脚泥泞,空气质量和水体环境十分恶劣,成为城市的一处“伤疤”。 城市“伤疤”如何被治愈? 治“疤”第一步:清除顽疾、综合整治,从“废矿坑”变“生态湖” “天空一片灰暗,粉尘蔽日,臭水连片,周边居民叫苦连天、怨声载道。”20多年前,生活在花都湖附近的黄志成和他的邻居们常常为居住环境而苦恼。 黄志成清楚地记得,当时,花都湖所在区域是花县(花都)青石海水泥厂及采石遗址,周边聚集的水泥厂、采矿等企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导致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极其恶劣。花都湖已不堪重负、病入沉疴,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进入新世纪,随着周边群众对青石海水泥厂及采石遗址的投诉越来越多,花都区委、区政府顺应,关闭了青石海周边水泥厂4家、采石场59家,停产整顿污染企业34家。 “但常年开采,形成了许多深度可达百米的采石坑。采石坑废弃后未及时填埋,地下水渗透和雨水汇流,采石坑水面彼此连通,又聚集周围流域的雨水,最终形成了两个巨大的矿坑。”巨坑带来的“重伤”深深印在市民脑海中。 治理巨坑,刻不容缓。考虑到治理将带来的生态效益,2008年,花都区委、区政府提出将巨坑治理与周边原有的新街河流域的天然地形地貌结合起来、依山就水建设“新街河公园”的构想。 但是“重伤”治理岂是易事?当时,周边沿岸依旧聚集着许多小作坊等污染企业,偷排偷放污水导致附近河道水质达标困难。 绿色转型,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也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 花都区委、区政府“定决心”“下功夫”,通过淘汰花都湖片区漂染重污企业、停产整顿一批排污企业、大量拆迁腾出土地“变废为宝”、河道综合整治和两岸园林景观配套,用了三年时间彻底清除“顽疾”,曾经冒着浓浓灰尘的烟囱、堆积的碎石、厚厚粉尘,无人问津的蛮荒滩涂完全消失不见。 昔日生态环境恶劣的废矿坑,彻底变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风光美不胜收的“生态湖”。 治“疤”第二步:河湖连通、系统治理,从“一湖清”到“全域美” 周边的“顽疾”被逐渐清理后,花都湖周边水体水质总算是在逐步好转。在此基础上,花都区“胆大”地提出以新街河河道综合整治及环境建设工程为依托,连通花都湖湖体、新街河干支流等水系。 但,河湖连通建设的首要难题一触即发。 新街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包含了三座桥梁及一座橡胶坝建设,桥梁基础及橡胶坝主体都需要在主河道内进行施工。但由于因新街河是花都区内主要行洪通道,项目建设时间恰逢汛期,施工围堰多次被洪水冲毁。 如何在保证工程安全及工程进度的情况下,在主河道内进行桥梁基础及橡胶坝主体施工成为建设中的一大考验。 为解决施工围堰被洪水破坏问题,通过下游橡胶坝调蓄功能,对施工期间水位进行调控,在上游洪水来临前进行塌坝,预先腾出库容进而对施工围堰外水位高程进行控制,保证围堰安全。 “橡胶坝在河湖连通工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花都区水务局副局长裴先勇介绍道,橡胶坝能利用水(气)充胀形成袋式挡水坝,充气或者冲水时,橡胶膨胀,坝体增高,提高水位。需要泄洪时,放掉水或者空气,坝体高度降低,在汛期来临时,坝袋紧贴在底板上,不阻碍行洪;在非汛期时,将坝袋蓄水后坝上游形成宽阔的人工湖,坝顶溢流时形成小瀑布,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就这样,以橡胶坝提升水位,在新街河原主河床和五个采石坑上形成宽阔的湖面,与左岸的山体公园相辉成映,并利用新街河原主河道废弃的旧堤形成一条景观岛链,并通过栈道形成一条观赏湖面的绝佳特色游线。 河湖连通,更要充分考虑到每条河湖的水质达标问题。 花都区不断提升水环境,强化源头治理。花都湖强化湖区所在流域生活源污染治理,全力推进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和运营管理。完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针对存量排水管网摸查工作中发现的各类隐患和错混接问题,系统推进治理。落实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工作,并按“一口一策”推进排查新发现问题排污口整治。 同时,花都区生态环境部门重拳治理污染源,持续深入推进“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落实“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长效机制,巩固前期清理整治成果,加强常态化治理机制,对“散乱污”场所发现一宗、整治一宗。 就这样,一边抓建设,一边抓治理,河湖连通后修建起生态河堤,种植上大量的水生植物,增加曝氧机......水生态系统得到了全面修复。 河湖联通,滋养美丽花都。通过生态治理、“美丽河湖”建设,解决了水生态、水景观问题,花都湖实现了从“水净”到“水美”“水富”的蝶变。 治“疤”第三步:创造生境、修复生态,从“环境美”到“生态优” “湿地是城市的绿肺,这些年来,我们公园内做了鸟类栖息地恢复、鱼类栖息地的恢复,成千上万的鸟类来到这里繁衍生活。”每到周末,在花都湖的岭南建筑园内的一角,黄志成都会花都湖的一批批小客人们参加每一场环境科普教育活动。 如今,黄志成不只是一名普通的花都市民,还是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他告诉记者,现在的花都湖经常性地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自试点以来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约200场,影响、熏陶受众100万人次。 为了让花都湖被更多动物爱上,近年来,花都区对花都湖进行再提升、再美化、再亮化。 2020—2021年,花都湖对上游恢复重建区一处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鱼塘进行了修复,对淤塞的鱼塘进行清淤联通,营建人工滩涂,种植净化能力强、耐污性能好的沉水、浮水、挺水植物,周边村庄地表水经收集后进入上述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净化后才排入新街河,为两栖动物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 2022年,在鹭鸟岛和上游湿地处开展了水鸟廊道节点质量提升、栖息地生境修复、水鸟廊道监测工作,在湿地公园内建立鸟类栖息地,以供游禽类栖息,营造水鸟栖息景观。 2023年,在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游湿地开展小微湿地示范点建设项目,通过水系梳理、植被恢复、水岸修复、生态景观修复等措施,着力建设“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强”的生态花都湖。 通过重新建立可循环的自然生态环境,花都湖陆续吸引了大量的野生鸟类在此栖息,生物多样性大大提升,逐步成就花都湖生态之美。根据近年来进行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2016年数据比较,现有维管束植物281种,增加43种;野生脊椎动物223种(鱼类46种,鸟类122种),增加58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还新发现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 近年来,花都区还配合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完成上游湿地生态修复和科普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生态修复、观鸟屋建设和科普布展。在下游鹭鸟岛在栈道处建设木质观鸟屋一间,同时配置观测设备,便于市民游客观赏湿地水鸟。 通过生态修复和科普设施建设,将有利于保护和恢复湿地景观,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和湿地保护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治“疤”第四步:守正创新、三生融合,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环境变美了,花都区还致力于推动工业遗迹蝶变文化新地标。 作为花都湖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工业遗迹,新青水泥厂其所沉淀的历史感与力量感,构成了该项目场所的独特性与艺术性。花都区计划与法国让·努维尔建筑事务所合作,将新青水泥厂打造成中法文化交流中心,并作为集世界级艺术、建筑、景观于一体的世界文化聚落,融于自然超越自然,具有超强设计与体验感的大湾区文旅消费目的地。 湖光秀丽、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新迁建的花都区婚姻登记对外服务窗口位于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岭南园花信门,率先建设“花城有囍”结婚登记户外颁证点,被誉为“最美登记处”。而公园中的花都阁、亲水平台、湖中栈道、环湖绿道,也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自2013年开园以来,花都湖每年游人接待量超过800万人次,带动周边游购饮全产业链发展。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当地以花都滨水RBD(城市游憩商业区)为定位,紧扣商务居住、文化休闲、都市产业三大核心功能,将规划片区打造成为空铁发展走廊上重要的商业商务区、花都南部门户景观地区、文化休闲活动区和城市宜居新区。 生态效益释放出的经济效益还在持续扩大。花都湖吸引了优质企业总部落户、聚集发展,采埃孚总部及生产基地、国光2025PARK产业园、中电科普天科技、滴滴自动驾驶等领先型科技企业纷纷落户,花都湖数字经济与创新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以花都湖化妆品总部集聚区为核心的中国美都(花都)“一核四园多基地”的产业布局全面铺开。 如今,以花都湖为核心产业金廊规模效益初现峥嵘,智能电子产业、时尚产业、临空高科技产业集聚发展,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花都湖通过四步不仅治理好了伤疤,还走出一条生态和产业高度互动、融合发展的路子,实现了从“城市伤疤”到“生态门户”“产业金廊”的美丽蝶变。